文 | 品牌议题
奥运营销,运动员个人价值回归
巴黎奥运会完结撒花了,滚烫的热搜榜单,终于可以降降温了。
奥运会期间,微博全平台发博数达 4.16 亿条,相比东京奥运会增长 9%,全平台互动量达 16.98 亿,相比东京奥运会增长 11%,全平台话题阅读量达 4790 亿,相比东京奥运会增长 13%。而短视频内容增长更为迅猛,抖音在 8 月 7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巴黎奥运会在抖音上的帖子超过 130 万条,比东京奥运会增加了 1828%。
横向拉长时间线来看,大众对奥运的关注热度不减,但关注点却有所不同。
更直接点来说,就是对 " 人 " 的关注,在这届奥运赛事中被放大。
据微博平台数据,孙颖莎上榜热搜 451 个,王楚钦上榜热搜 402 个,樊振东上榜热搜 331 个,潘展乐上榜热搜 226 个。# 孙颖莎请大家理性看待输赢 ## 马龙发文告别奥运 # 等单条博文登上热搜,互动量超 270 万。00 后奥运新星,正在成为舆论 "C 位 "。
热门夺金赛事之外,诸如小轮车、滑板和霹雳舞等小众、冷门项目运动员,也能快速出圈,# 邓雅文自由式小轮车金牌 # 等话题,成为爆款热搜。成绩与成败,也不再是唯一出圈指标。
大众放下对 " 金牌 " 的执念,从单一守在屏幕前看比赛,到通过社交平台,以多元视角围绕运动员进行讨论,真正享受奥运热梗 moment。
注意力的趋势变化,也深刻影响品牌体育大事件营销的逻辑。越来越多品牌从聚焦 " 场内 " ——关注赛事内容和成绩,延伸到 " 场外 " ——围绕 " 人 " 去做营销,与运动员个人价值、身份标签,做持续互动和关联。
00 后奥运顶流,与体育大事件营销新逻辑
对品牌而言,回归 " 运动员个体价值 " 的背后,有三个核心趋势:00 后奥运新星特点、媒体环境与 " 社交资产 " 并重、承接瞬时流量峰值。
随着越来越多 00 后体育新星,在各项国际顶级赛事 IP 中崭露头角,这三个趋势也会逐步成为营销共识。
· 00 后运动员成为品牌 / 话题,展现巨大商业价值潜力
品牌围绕 " 人 " 来做体育营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对 " 人 " 的理解。
相较于 " 前辈 " 们的谨言慎行,这届 00 后奥运新星,有着天然的表达欲。他们将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作为社交阵地,并在社交场景中 " 如鱼得水 ",
本次中国队参赛运动员中,就有 377 位开通了微博账号,入驻率达 93.1%,其中 60 位巴黎奥运会冠军开通微博账号,入驻率达 98.4%。377 位运动员总粉丝量达 2.3 亿,相比东京奥运会粉丝量翻倍。
奥运期间,孙颖莎、王楚钦、全红婵和潘展乐是抖音涨粉最快的四位运动员。无一例外,他们都是 00 后。
除了 " 关注量 " 以外,从赛事热点和赛后采访,到延伸科普类、讨论类和情绪类等热搜类型,大众对运动的关注点更为多元。例如 # 潘展乐赛后采访 ## 郑钦文好牛 ## 陈芋汐的手指上都贴了膏药 # 等话题,涵盖了赛场内外,社交话题没有 " 边界感 "。反而在一些传统媒体采访中,00 后奥运新星表现得不自然,甚至有点排斥,网友们对这种形式内容并不买账。
这意味着,品牌需要转换视角,从侧重媒体属性,到围绕运动员的社交属性,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爆点话题中,找到与品牌诉求契合的信息点。
· 强势媒体正在被重新定义,看热梗与看赛事都是 " 场景刚需 "
这轮巴黎奥运会周期中,想必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在咪咕 / 央视看着赛事直播,在微博搜着运动员时事热点,在短视频平台被各种切片内容 " 投喂 "。
相较于过去 " 由上而下 " 的传播路径,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大曝光,但无感的内容,正在被迅速遗忘;反而是 " 热梗 + 赛事 " 型、切片式内容,成就了一个个碎片爆款。
在社交平台的声量场中,赛事的结束,可能只是社交峰值的开端。许多奥运赛事 " 花边 " 有走向 " 主流 " 的趋势,看 " 热梗 " 和看 " 赛事 " 都是场景刚需。这种更为轻盈的观赛心态,让赛事内容延展出多元社交内容," 刘雨辰求婚黄雅琼 "、" 土耳其松弛大叔 " 和 " 倪夏莲喝可乐 " 等热梗频出,运动员正在主导热搜话题风向。
对于品牌营销而言,如何承接 " 人 + 社交 " 的链路,变得非常重要。首先,品牌需要 "社交前置",根据可能的社交话题走向,来倒推内容策略、媒体策略;其次,需要实现 "社交回流",当社交话题爆点出现时,让话题关注度转移到品牌关注度上,实现品牌资产的增值。在体育大事件营销中," 社交项 " 在策略中的优先权,会越来越高。
但不无遗憾的是,作为社交中心场的微博,涌现了许多奥运爆点话题,但未能成为奥运赛事转播平台。视频内容缺位,可能限制了品牌释放商业化价值的更多可能性。
· 奥运营销打破品类边界 + 流量瞬时引爆能力
虽然,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奥运关注度下降了,组委会为了吸引年轻人关注,引进新潮项目等。但如果你扒开各级别赞助费用来看,品牌参与门槛是一点没变,反而抬升了。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做 " 品牌 " 的成本变高,中心化 IP 变得稀缺。
有趣的一点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项产品和服务价格是在下降的,而广告的制作、投放成本却攀升,这也说明在碎片化媒介环境下,做 " 品牌 " 的成本变高,能够凝聚共识的中心化 IP 愈发稀缺,这也注定了,无论是奥运赛事,还是世界杯、大满贯以及 NBA 等顶级赛事 IP,流量的争夺,都异常激烈。
与中心化 IP 对应的还有 " 中心场 "。越是在碎片化媒介环境中,品牌越要拥有回归 " 中心场 " 的能力。在最有利于自己的流量风向出现时,如在所押注的运动员夺金,或出现话题爆点时,品牌要在 " 中心场 " 强势发声。
例如在社交平台中,微博的奥运商业化更多围绕人来做,许多 00 后奥运新星的首次亮相、出圈,以及 " 去素人化 " 过程,便是在微博发生(比如 " 阿条姐 " 与 " 干饭哥 "),微博更能关注到运动员身上的标签,也能让品牌推广策略有的放矢。
此外,相较于其他平台,更多围绕内容或赛事来做商业化,例如赛事贴片、内容植入和中插广告等,微博作为运动员的社交阵地,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连接天然渠道,这样的心智渗透比贴片广告曝光更有效。
而在微博商业化传播场景中," 微博热搜 " 便扮演着舆论 " 中心场 " 的角色,它将对运动员的讨论聚集在一起,品牌也可以通过前置布局,提前备好品牌物料、投放计划和热搜话题文案预案,联动不同垂类大 V 从不同角度,发散性地对运动员展开讨论。
一旦代言运动员出现讨论峰值,品牌便能借势 " 中心场 " 的曝光规模,影响热搜话题走向,快速建立运动员与品牌的关联度,也将品牌优势认知传递给更广域的人群。
因此,中心化引爆能力(在赛事节点,锁定核心资源的能力)+ 社交化传播能力(迎合观众情绪和关注点,以及代表品牌内涵的创意),成为品牌影响力 " 杠杆 "。
从 " 强势曝光 " 到 " 深度触达,让社交话题回流品牌价值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由于 00 后体育新星专业领域出彩,在大家印象中又没那么垂直,品牌对 00 后体育新星的 " 追逐 ",会愈发激烈。
一旦运动员出成绩,或出圈后,品牌会快速加注投放资源,优先绑定运动员 IP。例如耐克在郑钦文夺冠后,快速建立代言人与品牌的关联度,从线上硬广到线下户外曝光,形成某种奥运新星的 " 首因效应 "。
但是,强势曝光是策略的起点,不是终点。相较于 " 被看见 ",品牌营销需要 " 被记住 ", 既要广撒网,也要考虑运动员个性标签,还要基于此强化品牌标签 / 心智。让 00 后体育新星的社交话题流量,更高效、无损耗地,回流到品牌心智建设之上,这是未来体育大事件营销的核心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