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有诗云,“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从湖州站下车后,一幅绿色江南画卷映入眼帘,现代化的建筑与古朴的街巷交相辉映,湖州的魅力就是在这片“清丽”之地展开。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是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战略交会之地,东邻浙江嘉兴、江苏苏州,南接省会杭州,西邻安徽宣城,北与江苏无锡接壤,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
随着宁杭高铁、商合杭高铁以及年底即将通车的沪苏湖高铁将在湖州交会,湖州在交通上也将坐实“长三角之心”的战略定位:往南,湖州分别到杭州东站、西站都只需20分钟;往东,到上海虹桥只需30分钟;往北,到南京只要40分钟、到北京最快4个小时;往西,到合肥只要1个多小时。
是“区位之心”,更是“绿色之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全国唯一绿色智造试点示范城市,湖州近20年来始终聚焦绿色低碳实践,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增长极,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名片正越擦越亮。
在湖州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举办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湖州,全方位感受湖州绿色低碳应用场景。
点“绿”成“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即便是40°C高温,村口依然有不少游客在打卡拍照。在这里,田园、道路、青山、居民、游客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
村内,全国首个碳中和建筑“余村印象”,已经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你看到的建筑屋顶上全部都是光伏板,和房屋结构融为一体,采用了最先进的光伏技术,外观上与普通瓦片相差不大,但光伏发的电已经完全大于这两栋建筑的用电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零碳乡村负责人甄澄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
“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澎湃新闻记者丁珏汭 摄
甄澄表示,“余村印象”项目是由原拉丝厂、水泥厂的办公楼改造而来。余村村民最早以卖石头为生,工厂产生的污染一度给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该项目在建时,保留了原有工厂的形体和架构,但大大减少了钢筋、混凝土、水泥等主要建材的使用,降低了项目钢筋、混凝土等高能耗、高排放建材的碳排放量。建筑主要使用绿色建材,包括钢筋混凝土、砂浆、门窗玻璃、陶瓷地砖、加气混凝土砌块、木材、涂料等,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达到了75%。
澎湃新闻获悉,为破解乡村绿色低碳发展难点,余村率先探索“两山+双碳”举措实质性落地,统筹全域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在全球率先提出“全场景、全要素、全生命周期”零碳乡村的发展构想,创新“零碳余村3+2+2”发展模式,吸引全民参与减排、固碳、增汇活动,打造了“绿色、低碳、共富”的乐游型低碳乡村,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向“碳汇富地”升级转型。
2022年7月,根据整体规划和村庄实际,余村提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聚焦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三大方向,大力招引合伙人项目,全面推动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根据“安吉发布”消息,余村已有50多个合伙人项目,涌现50多处新业态、新场景,涉及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数字经济、新经济等多种类型,吸引各类青年人才1200余人。
2023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1万元。2005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0.8万元。
近20年间,余村村民人均收入翻了近9倍,收入模式也已经从“靠石头吃饭”变成了“靠风景吃饭”。
推动生态治理由“事”向“制”迭代跃升
聚焦“双碳”战略部署,湖州率先推出工业碳效码作为工业领域治碳评碳的关键抓手,获评全省唯一碳效码试点市。
2021年,湖州汇总分析了来自统计、经信、电力等部门提供的14类2300余万条数据,涉及33个行业、381个细分子行业和3800家规上企业,提出评价企业碳排放水平的指标碳效值。结合企业碳效值结果湖州创建了企业“碳效码”标识,搭建了“碳效码”服务平台,从企业、行业、区域等不同层面实现工业碳效情况的“立体画像”。
为了推动碳效改革落地,湖州还成立了工业碳效改革工作专班,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工业企业碳效对标应用管理工作。市级发展改革、经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统计、税务、金融、电力等多部门协作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碳效改革落地执行。
同时,湖州也是全国首发建筑“碳效码”的城市,填补了我国城市建筑领域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能效与碳效评价与管理政策工具的空白。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副总师王函韵是工业碳效码最早的参与者。他告诉澎湃新闻,建立工业碳效码最难的是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围墙”,湖州不仅把“围墙”推倒了,还走了出去,正将湖州碳效改革经验应用到整个浙江乃至全国。
目前工业碳效码已在浙江全省推广,实现全省11个地市、90个区县贯通应用,4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评价赋码。
制度化是湖州“绿色实践”的一大特色。自2015年以来,湖州先后出台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11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等12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推动生态治理由“事”向“制”迭代跃升。
今年4月,《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发布,正式向全国发布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条例》注重固化成功实践,融入了不少全国知名的“湖州经验”,比如将碳排放强度纳入“标准地”指标体系,推广运用碳效码,等等。
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上,湖州发布了《湖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2024)》,这已经是湖州第四年发布有关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指数报告了。
2021年首创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后,湖州就在研究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常态化呈现百姓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程度。2022年6月,“绿色文明生活码”在湖州市移动新媒体平台“南太湖号”上线。截至2024年7月8日,“绿色文明生活码”的总用户数从去年的5.3万增长至42.27万,使用次数为694.67万。
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州市文明办主任沈春晓表示,连续发布的《湖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已成为看见湖州百姓向“绿”而行的鲜活场景和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窗口”。湖州首创全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评价标准,准确把握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个人自律”与“政府有为”的实践结合,确定了“70%客观指标+20%主观评价+10%应用数据分析”的测评体系。
而根据测算结果,2024年湖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为96.6,较上一年提高了2.4,属于较高程度实现了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自唐朝以来,湖州就有“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的美誉。
王函韵说,湖州是一座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而这种幸福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来自湖州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来自湖州人民平和幸福的生活。
聚焦绿色发展二十年,“湖州模式”为什么行?
在20世纪90年代,《湖州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了太湖不再“倾斜”》的文章,文章对比了太湖周边多个城市的发展情况,指出北岸的无锡、苏州等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方面远超南岸的湖州,认为太湖已经“倾斜”,并呼吁湖州应该加速发展。
为了“让太湖不再倾斜”,湖州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粗放型增长,出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及时醒悟过来的湖州,随后开启了绿色转型之路。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把“两山”理念刻在石上,铭记于心,成功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有机融合,打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品牌。
湖州两山理念石碑 澎湃新闻记者 丁珏汭 摄
近年来,湖州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国家双化协同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等。
今年7月,湖州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湖州)实施方案》,提出要全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产业转型提质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城市实践样板区。
该《方案》指出,湖州将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立足湖州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按照为全国资源禀赋条件一般、产业结构需加快转型的城市探索碳达峰“湖州模式”的试点思路。
8月15日至16日,湖州举办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主题为“促进能源转型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会上发布了四大成果,主要为 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实践》书籍,《湖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2024)》,《湖州市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报告(2024)》。
大会同期还将召开世界科技工作者联合会第96次执委会绿色低碳发展与科学家责任研讨会、“大手拉小手 生态文明行”生态科普活动、国际秘书处会议,举办“绿动之江 低碳未来”院士湖州行等活动。而以各区县为主,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展示、绿色低碳公民行动等8·15全国生态日系列活动也在同步进行。
“生态之于湖州是一份无上荣光的政治使命、是一个气质鲜明的城市定位、是一次逐绿前行的动力变革、是一场实干争先的奔跑接力。”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致辞中这样总结生态之于湖州的特殊意义。
湖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越走越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