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楼的遮挡,上海青浦农村的阳光平铺在土地上。7月正是暑热难耐的时候,对于青浦的宣卷艺人来说,这是一年中的演出淡季,难得清闲。
宣卷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在上海市郊和江苏吴江等地,两位宣卷艺人(常被称为“宣卷先生”)分上手和下手,讲唱卷本故事,再配两位琴师(演奏扬琴、二胡、木鱼、铜磬等乐器),便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宣卷班子”。在新房落成、企业开张、老人过寿、婴儿满月等庆祝仪式上请宣卷班子表演,热闹一番,是江南农村的独特民俗。
7月3日至7月7日,我跟随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郑土有带队的“古韵新声,非遗传承——上海市青浦区宣卷活动调查”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青浦,拜访宣卷艺人朱梅香。朱梅香是一个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老太太,见了我们十分亲近,“哎呀,哎呀”地感叹,说我们就像她的外孙女一样。她的真诚和热情毫无矫饰,一举一动都在向身边的人传递能量。
朱梅香出生于1949年,小时候就钟情于歌谣戏曲,生在农村,没有学的条件,只能通过广播学习文艺唱样板戏、唱锡剧、唱田山歌等。后来,在西岑文化站作为一名文艺干事直到退休。“我就是喜欢呀!我就要唱。”回忆童年时,她这样说。谈到加入文化站后薪资微薄、生活辛苦却仍坚持奔走各地演出时,她还是这样说。
现在,朱梅香是“宣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级传承人,常常登上各种交流演出的舞台,但她从未中止过在各地农村的宣卷表演。儿女心疼她的身体,劝她多休养,她只说:“我喜欢呀,我要唱的。”翻开她的日记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个月的生意和演出的卷目,甚至已经预先写下了2025年的场次。
朱梅香(左一)所在宣卷班子演出现场。
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朱先生”宣卷宣得好,各种唱段、故事烂熟于心、出口成唱。访谈时,她谈到宣卷中的“出相”(人物出场时的亮相),清清嗓子正正身,就演了一段包拯出相时的“挂口”:“头戴乌纱双帜飘,坐蹬朝靴三寸高,上为君,下为民,赤胆忠心为当朝”,堪称气势恢宏,荡气回肠,角色形象一下子立起来了。
朱梅香宣卷《云中落绣鞋》。
演出《云中落绣鞋》时,她更是一人分饰多角,又捏着帕子演郡主小姐,又拍案震声演英雄好汉,甚至还能模仿厨房里突然窜出的一只老鼠和黄猫。
我们很难归纳出她宣卷时有什么技巧,只觉得无比生动和有趣。宣卷讲的故事都很接地气,充满市井生活的各种细节,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是不可能有精彩动人的演绎的。两只脚踩在土地上,才有底气讲这样的故事,唱这样的歌。
朱梅香讲述学艺经历。
其实,宣卷是朱梅香退休后学的。退休后,朱梅香偶然结识了江苏同里古镇宣卷艺人芮时龙,开始学习宣卷,并于2006年开始演唱。至今,她攒下十几本笔记本,里面既写演出卷目,也记账,隔几页还写了卷本角色、故事梗概、自己编的唱词等等;同里一带十几个宣卷班子里艺人的名字、活动情况,她也都如数家珍。年轻时,她“为(青浦)西岑群众得到一点欢乐”便“耐着苦”编演地方戏剧;退休以后,她又把宣卷唱成了自己的新事业。
朱梅香与女儿倪叶青翻阅手稿。
“学一点古人传下来的东西”是朱梅香学宣卷的初衷,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她也投身于传统曲艺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我们切实感到,身处于宣卷演出现场,民间艺术的魅力便不言自明地尽显眼前,我们无法也无需成为非遗的“改造者”,而是要做好“介绍人”,再多的历史追溯与意义诠释,都不及一次现场表演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朱梅香这样满怀热忱的传承人,更让我们理解了宣卷得以继续在田间陇头传唱的原生动力,也让我们更加清楚,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永远是人本身。
(澎湃新闻记者鞠文韬对本文亦有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